中国政府网   吉林省人民政府网   四平市人民政府网
信息报送    站群导航      登录        注册   
关闭

省直

区、县

双辽市人民政府 梨树县人民政府 伊通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四平市铁东区人民政府 四平市铁西区人民政府

首页>>政务公开>>工作动态

四平市司法局   2025-11-17 11:07:00   来源: 四平市司法局
四平市“八五”普法典型创新案例展示(八)

  四平市水利局构建“5+1”水利普法模式

  一、背景情况

 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“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”“坚持依法治国、依法执政、依法行政共同推进”等重要论述,与总书记“节水优先、空间均衡、系统治理、两手发力”的十六字治水方针一脉相承,共同为水利法治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。当前,水利普法工作仍存在两方面问题:一是执法能力不均衡,基层执法人员对涉水法律法规理解不够深入,面对复杂案件时“不会管、不敢管”;二是普法覆盖有盲区,机关协同意识、群众护水认知、企业责任观念均待提升,存在“政府独唱”问题。为破解传统水利普法形式固化问题,四平市水利局创新构建“5+1”水利普法模式(“5进”即送法进机关、进社区、进农村、进水库、进企业,“1”即执法培训),将法治思维融入水资源管理、水生态保护、水旱灾害防御等全领域,以“普法+执法”双轮驱动,通过分众化、互动化、场景化宣传,实现水利法治知识从“单向灌输”到“双向共鸣”的突破,筑牢依法治水根基,形成可复制的普法实践经验。政策制度依据主要包括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》中关于“国家鼓励和支持水法治宣传教育”条款;水利部“八五”普法规划中“深化水利法治宣传教育,提升全社会水法治意识”部署;以及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》中“谁执法谁普法”责任制、《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(2021—2025年)》中“推动法治文化进机关、进乡村、进社区、进企业、进水库”等具体要求,确保宣传有章可循。

  二、主要做法和成效

 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,坚持“普法与执法融合、宣传与服务结合、教育与实践结合”,聚焦“执法者懂法、社会各界知法”核心,以“1项执法培训”夯实基础,以“5项送法行动”拓宽覆盖,通过“精准普法+能力提升”,构建“执法有力度、普法有温度、治理有广度”的水利法治生态。

  (一)“1项执法培训”:筑牢执法根基。针对基层执法人员“本领恐慌”,市水利局每年都至少开展一次水行政执法能力提升专项培训班,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遵循,围绕新时代水利法治建设主线,聚焦“强化执法规范建设、筑牢执法风险防控体系”目标,通过案例剖析与实践操作,重点解读执法主体资格、程序规范、案件查处及风险防范等内容,提升执法队伍法律适用和程序合规能力,为执法标准化提供专业支撑。

  (二)“5项送法行动”:打通普法“最后一公里”。一是送法进机关。结合“民法典宣传月”,市水利局每年5月份都开展各类宣传活动。今年是“八五”普法第五年,也是民法典宣传第五年,市水利局创新普法形式,举办市直水利系统“法润河湖 典护万家”知识竞赛活动,吸引了市水利局机关代表及直属单位代表组成的8支代表队24名选手参与,围绕《民法典》核心内容与水利法律法规、党内法规,进行了激烈的多轮角逐。通过竞赛形式,使干部职工对《民法典》和水利相关法律法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,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也进一步增强。二是送法进社区。市水利局积极响应法治宣传号召,每年组织水利普法志愿者到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普法活动。今年,组织宣讲员走进社区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、生动鲜活的案例,向社区居民详细讲解《民法典》中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,并到小区向居民发放手册及水利相关法律知识宣传单,帮助群众了解如何运用《民法典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同时,结合案例普及水资源保护、节约用水和防溺水知识,增强居民水法治观念和安全意识,为构建和谐社区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。三是送法进农村。水库周边农村是法律宣传的薄弱地带,水利普法志愿者深入乡村入户宣传《四平市河道管理条例》,聚焦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,解读河道保护范围界定、明令禁止行为以及村民权利义务等关键内容。深入浅出地剖析侵占河道种植、弃置粪污垃圾等违法行为对生态环境、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,以及需承担的法律后果。同时,志愿者化身“节水导师”,向村民传授一系列简单实用的家庭节水小妙招,提升村民守法与护水能力,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水管水新格局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。四是送法进水库。策划“水润民生、开放共享”政府开放日活动,特别邀请了包括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、企业代表、社区代表、退休代表等在内的20余位各界人士参与,系统了解水库大坝开放管理机制、日常运维保障措施,深入知悉吉林省中部城市引松入平工程的建设背景、输水线路及对沿线城市供水安全的重要意义。实地参观水库核心设施,通过座谈会了解水利工作成效,通过“看得见、摸得着、听得懂”的方式,让社会各界更深入地理解水利工作,凝聚起共同守护水资源的共识。五是送法进企业。为切实打通惠企政策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组织业务骨干主动走进辖区内重点用水企业,开展惠企政策“送上门”、服务企业“零距离”宣讲活动,全面解读了《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》等相关法律法规,清晰梳理了取水许可申请的条件、所需材料、办理流程及后续监管要求。重点聚焦“网上办”“容缺办”等便民服务举措,现场演示了线上申请平台的操作方法,详细说明容缺受理的适用情形和补正要求,切实为企业提供精准化、个性化法律服务,推动形成企业依法经营、水利部门依法监管的良性互动格局。

  (三)创新点。一是“普法+执法”闭环设计。将执法培训与社会普法联动,执法人员既是“受训者”也是“宣传员”,确保普法内容与执法标准一致,避免“宣传一套、执行一套”。二是“需求导向”精准送达。针对不同对象定制内容(如机关重“协同”、企业重“合规”、群众重“案例”),用“身边事”讲“身边法”,增强普法代入感。三是“线上线下”融合传播。通过中国新闻网、中国吉林网、信用中国(吉林)、吉林水事、吉林普法网、文明四平、四平微报、四平发布、四平日报、四平电视台、今日头条等多个平台,以及政务要情、四平信息、政府网站等官方平台,将线下活动内容转化为“可传播、可回看”的线上资源,延伸普法时效。

  三、经验启示

  (一)“执法者先学法”是根基。执法人员的法治素养直接决定普法公信力,唯有自身“懂法、善用”,才能引导群众“信法、守规”。实践表明,每年的执法培训中“案例实操”比单纯条文讲解更受认可,这为提升执法能力提供了有效路径。

  (二)“接地气”是普法的活力源打破“念法条”的刻板模式,用视频、漫画、身边案例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,才能让法治知识从“入耳”到“入脑”。比如农村宣讲中用“村规民约类比水利法规”,社区活动中以“节水妙招关联水费义务”,让法治知识变得通俗易懂。

  (三)“协同共治”是治理的核心。通过进机关促联动,进企业强责任,进社区进农村进水库齐参与,构建“水利部门牵头、多方协作、全员参与”的格局,相比单一部门“单打独斗”,能更高效凝聚治理合力。

  四、下步设想

  “九五”普法期间,四平市水利局将紧扣“改进法治宣传教育”要求,深化水利法治建设,构建“常态化、精准化、多元化”的水利普法新格局,让法治成为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坚实保障,推动形成“人人守水法、事事循水规”的良好社会风尚。

  (一)深化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教育。将习近平法治思想与水利实践结合,通过“领导干部带头讲、执法人员深入讲、专家学者专题讲”,推动思想入脑入心。开展“依法治水”主题研讨,分析法治在破解难题中的作用,强化“法治是最优的治理方式”共识。

  (二)突出宪法、民法典核心地位。把《宪法》和《民法典》与水利法治建设相结合,通过解读《宪法》和《民法典》中与水利相关的条款,如《宪法》第9条《民法典》第247条水资源权属、《民法典》第290条、291条公民用水权益保障等内容,增强全民法治观念,营造良好水利法治环境。

  (三)夯实基层水利法治基础。在社区、农村开展宣讲时,紧扣群众生活实际,重点解读用水纠纷、涉河违法行为等内容,把抽象的法律条文转化为易懂的权利义务说明,清晰界定“权利有边界、义务须履行”的法治原则,让群众明白自身在水资源使用、河道保护中的权利范围和责任义务,增强依法行事的自觉性。

  (四)落实普法责任制。制定“谁执法谁普法”责任清单,明确科室普法职责;建立“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”,将水利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等纳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,年度开展法治培训及能力测试,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。

  (五)创新法治文化传播方式。培育“水利法治代言人”,从执法人员、社区工作者、水库周边村民中选拔“普法志愿者”,培训后开展常态化宣传;制作普法短视频解读法律知识,提升群体关注覆盖面。

  稿件来源:普法与依法治理处

  初审:王忠宇

  复审:张智慧

  终审:王轶卓


[纠错]